聖公宗崇拜特色

— Liturgical Church

禮儀的教會

    聖公會的崇拜十分莊嚴慎重,是在一種神聖的氛圍中榮耀上帝,教友能用他的五種感官來參與崇拜。他能「聽」到聖言和聖樂;並在聖餐禮中「摸」和「嚐」到祝聖的餅和酒;也可以「聞」到撒香的味道;當然也「看」見整個教堂的禮儀空間和莊嚴的崇拜。整體上來說,聖公會崇拜遵循優雅、敬虔的儀式進行,所以聖公會是一個禮儀的教會。
而我們知道如此崇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使徒的時代,當時就已經有一些基督徒聚會的內容被記錄下來,包含敬拜、頌讚,甚至是聖餐。
聚會在特定的區域舉行,由主教或長老主持。崇拜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對所有人開放,包含讀經、詩篇、講道、問安和頌讚;但後半部只有那些已經受洗的人能夠參加,包含奉獻祈禱和聖餐。所以,我們知道教會的崇拜從一開始就有禮儀存在。
    「禮儀」的目的就是要邀請人們參與崇拜,由它的希臘文Leitourgia暗示了這一點,它是由兩個字組成:「人們」(Laos)和「工作」(Ergon)。所以,禮儀的本質是關乎人們的工作,是上帝從起初就賦予人類的使命。所以禮儀不應是僵化的形式,而是要幫助人類表達自己使命的活動。特別在崇拜聚會中,良好的禮儀有助於形塑信徒的生命。
    然而在中世紀中,有些事態的發展削弱了一般人在禮儀崇拜中的參與。禮儀轉變為神職人員在祭壇上表演的複雜儀式,而一般人不懂拉丁文更是難以理解所發生的事。這樣的現象到了宗教改革開始之後,有了一些轉變。英格蘭教會透過對「公禱書」的編修,開始將注意力放在大眾的參與上。所以公禱書剛開始的設定,使用的對象就是一般的民眾,目的在增進公眾崇拜中的使用。
    聖公會不同於其他認信教會(Confessional Churches),以教義信條定義其信仰;而是一個禮儀的教會,著重以崇拜親近上主,以禮儀深化信徒的信仰生命。透過禮儀崇拜我們使無形的神恩以有形的記號來展現,因此,禮儀不只是儀節規範,而是上主向在世門徒施予恩典的媒介。

—Book of Common Prayer

公禱書

    在聖公會的崇拜中,「公禱書」的使用是其中一個很鮮明的特色。而第一本公禱書的起源,是英王愛德華六世於1549年通過「統一法案」(The Act of Uniformity)後,由克蘭麥大主教起草編修而成,且自當年6月起英格蘭境內的所有教會都要遵照使用此公禱書。第一本公禱書承襲了西方教會的禮儀傳統,包含了「日課祈禱書」(包括經課、各時辰禱文等)、「彌撒書」(包括感恩聖禮禮文等)、「儀式書」(Ritual,包括各種禮儀如婚喪、探病、悔罪禮等指引及禱文)等。 
克蘭麥大主教編輯公禱書的邏輯,是嘗試在「聖言」(Word)和「聖禮」(Sacrament)中取得一個平衡。許多教會常偏重在單一焦點上,比較重視聖言的教會,是以「講台」作為中心;而重視聖禮的教會,除了莊重的「祭壇」外,還會有許多華麗的裝飾。而主耶穌所說的大使命(太28:18-20),應該要包含聖禮的元素(給他們施洗)和聖言的元素(教訓他們遵守)。因此,聖公會就是遵循主耶穌的吩咐,運用的是具有雙重焦點的崇拜方式,去使人成為門徒。
    而英格蘭教會也透過對公禱書的編修,開始將注意力放在大眾的參與上,所以公禱書剛開始設定的對象就是一般的民眾,讓他們在公眾的崇拜中使用。隨著時代的演變,在普世聖公宗不同地方的公禱書也有各自的發展,但基本上都包含了各式連禱文、祝文、聖洗禮文、聖餐禮文、按立聖職禮文和各種家庭生活會用到的牧養禮儀。現在有些當代公禱書亦提供了傳統和現代兩種語言的禮文可以選用。而詩篇也被完整的收錄在公禱書中,另外還有一些選用的禱文、信仰綱要和歷史文件等。
    為什麼聖公會會使用公禱書來崇拜呢?可以這麼說,某種程度上所有的教會都是有禮儀的教會,或許型態不同但仍有他們的「禮儀」。即使沒有嚴謹的禮儀書,主領者還是會以他的習慣,每個禮拜提供類似的禱告或程序。然而,依照個別的習慣來禱告和崇拜,一定會比使用一本文字清晰優美和神學正統的公禱書來崇拜更好嗎?正如崇拜(Worship)這個字來自於「worth-ship」,表示要做那些最值得做,且不會改變、需要反覆做的事。所以崇拜中應該要提供信徒一套表達虔誠信仰的方式,而這需要有紀律的使用一套重複的禮儀。此外,公禱書的使用也帶有「教育」的目的,能幫助所有參與崇拜的人,能認識上帝的真理和明白如何實踐信仰生活。

— Daily Office

日課

    公禱書的「日課」(The Daily Office,包含早、午、晚和寢前禱告)是聖公會的一項靈修傳統,來自於修道院一天八次祈禱的傳統(LaudsPrimeTerceSextNoneVespersComplineMatins)。在宗教改革開始的時候,這八次日課被合併為兩次,用於一天的開始和結束。而當克蘭麥大主教開始編輯日課讀經表時,為了要讓人們定時閱讀聖經,依照當時公眾月曆來編排進度;一年讀新約四遍、讀舊約一遍,一個月讀詩篇一遍。
而現在台灣聖公會的日課讀經表是採用兩年循環,第一年由奇數年之前的降臨第一主日開始,第二年由偶數年之前的降臨第一主日開始。從詩篇、日課開始的經句、或其他聖經經節選出能配合詩篇吟誦的節期選句(Antiphons),都可與詩篇及經文頌歌一同使用。節期選句可用在每篇詩篇或頌歌的前後,亦可作為每節或每段經文的副歌(Refrains)。如遇特殊時期時,主領可自選合適的詩篇及經課。在日課中,主禱文(太6:9、路11:2)是整個禱告的基礎。透過每天日課的操練,能使信徒的靈性得到有規律的培養,達到信仰生活化的目的,每天都與上主更加親近。

— Liturgical Calendar

教會節期

基督徒以基督耶穌一生的生平作為基礎,藉由聖經經課的安排,制定教會年曆,按著教會所安排的教會節期來幫助信徒學習耶穌基督的榜樣,以實踐基督徒的信仰的生活。教會節期的安排一直都是部份傳統教會的特色,在聖公會尤為重視。
在一年當中分別以耶穌一生重要的兩個事件:「聖誕日」和「復活日」作為兩個週期的中心。教會節期除了崇拜禮儀的參與外,也藉由聖經的閱讀和靈修,幫助基督徒來活出以基督耶穌為中心的信仰生活。

聖誕節週期

「降臨期」:教會年曆的開始,是一段前後共四週的預備期,帶領我們作好心靈的準備。一方面我們要預備好迎接基督隨時的再臨;另方面也預備好要來慶祝救主基督的誕生。
「聖誕期」:聖誕節慶祝耶穌誕生在世上,是個普天喜樂同歡慶的節期。此時期的經課主要回顧和思想基督誕生的事蹟及「道成肉身」的奧秘。
「顯現期」:以顯現日(16)為開始,提醒著人們,藉著紀念基督向世人的顯現、展露祂的身份,人們也當迎接基督進入我們的內心,好讓我們的生命能被更新和改變。之後會有大約四至九週的第一個常年節期,人們會通過聖經連串的教導,來認識上帝的愛與恩典,人們也藉此追求靈性生命的成長、成熟。

復活節週期

「大齋期」:大齋期以大齋首日(或稱「灰日」)作為開始,包含聖週在內共有六週,是復活節前的一段預備期。大齋期一方面是信仰慕道者的學習階段;同時也透過經課的安排,帶領信徒靈修、懺悔,與上帝建立更加穩固關係的時期。
「聖  週」:作為大齋期的最後七日,聖週是紀念基督耶穌進入耶路撒冷開始,直到被釘十架受害期間的一連串過程。經課的內容帶領我們回顧耶穌在世最後的旅程,讓人們藉此反省信仰、思想主愛,同行基督苦路。有些教會亦稱此週為「受難週」。
「復活期」:復活期是教會節期的中心,為要慶祝基督耶穌復活、戰勝死亡與罪惡,使人們獲得光明希望和全新生命的節期。復活期也包含了升天日與聖靈降臨日,以慶祝和紀念耶穌升天及上帝差遣聖靈與世人同在。
「聖靈降臨期」:聖靈降臨期由聖靈降臨日之後便開始,在經過了三一主日後,便接續進入第二個常年節期。此期間信徒再次藉著基督的教導和言行,明白祂所傳揚的真理,並藉此研習上帝的道、認識先知或使徒的教導,帶領信徒實踐信仰生活。

其他聖日

主要記念與耶穌基督和其母親馬利亞有關的重要事件,如「馬利亞聞報」、「基督受洗」、「基督易容顯光」等。另外,也會追憶有關信仰先賢或聖者的事蹟,特別值得信徒效法或學習的見證,如「聖馬太日」、「聖約翰日」、「聖保羅受感化日」、「聖法蘭西斯日」等。

— Supplementary Liturgy

增編禮儀書

    為因應華人社會的民情生活,經過多年的試用,編譯與刪修,台灣聖公會於2010年出版了《增編禮儀書》。此書當中,提供「訂婚禮」、「新居祝福禮」、「終榮禮」、「敬祖禮」等各項與信徒生活和社會禮俗之崇拜禮儀。讓基督信仰能滿足本色化的需要,也通過禮文的指引和禱詞,來充實、安慰、激勵基督徒的靈性生活。
    其中的「終榮禮」,從即將離世開始直到其安息後之紀念追思,本禮文為離世的信徒及其家屬,提供了完整的儀文,透過禮儀的施行,不僅讓離世的信徒能得享生命最終的榮耀,也能讓在世的家屬得到信仰的安慰和鼓勵。
在「敬祖禮」方面,為回應華人社會「祭拜祖先」的文化,以「保存文化真義、訂定合宜的禮儀、免除信徒的困擾」為基礎,制定了本敬祖禮儀。以期能去除迷信,宏揚孝道。台灣教區訂定每年農曆除夕前的主日為「敬祖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