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週是基督宗教中最神聖的一段時期,起始於棕枝主日,並以救主復活日作結。這一週是基督徒默想並紀念耶穌基督最後一週地上行程的重要時刻,涵蓋了祂的受難、死亡與榮耀復活。聖週不僅僅是教會禮儀年曆上的一個部分,更是基督信仰的核心表達,它深刻地呈現出救贖、犧牲與永生盼望這三大主題。信徒們在這段時間內,藉著參與各種禮儀與默想,與基督的受苦和復活深度連結,重新確認自己的信仰與救恩之路。
聖週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三至四世紀。最初的教會並沒有完整的一週紀念活動,而是集中於星期五的受難日與星期六的守夜禮,特別強調耶穌的死亡與復活。隨著時間的推移,信徒們逐漸認識到耶穌在世最後一週的每一個事件都蘊含著深厚的救恩意義,因此將這些日子逐一紀念。到了四世紀末,「聖週」這個詞開始被廣泛使用,整個教會年曆也因應這樣的發展而更加豐富與細緻。這段演變不僅展現出教會對耶穌生命最後時刻的深刻尊崇,也反映了信徒們渴望更深入理解救贖奧秘的心。
聖週的每一天都承載著獨特的靈性意義。聖週以棕枝主日拉開序幕,這一天紀念耶穌騎著驢駒榮耀地進入耶路撒冷,群眾以棕枝迎接祂,呼喊著「和散那!」這一幕象徵著和平之君的來臨,也預示著即將來到的犧牲。聖週一與聖週二,耶穌在聖殿中教導群眾,咒詛無花果樹,展現祂對信仰真誠與虛偽之人的嚴厲態度。聖週三,被稱為「間諜星期三」,是因為加略人猶大在這一天暗中與宗教領袖商議,以三十塊銀幣的代價出賣耶穌,為耶穌受難鋪下了命運的道路。
聖週四,也叫做設立聖餐日,是聖週的重要轉折點。這一天耶穌與祂的門徒共進最後的晚餐,親自為門徒洗腳,以身作則教導他們彼此服侍與相愛。晚餐中,祂設立了聖餐禮,將餅與酒分別為祂的身體與寶血,吩咐門徒要如此行以紀念祂。這個舉動不僅象徵祂即將為世人犧牲的決心,也成為基督宗教最核心的聖禮之一。聖週四的晚上,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痛苦祈禱,最終被出賣並遭到逮捕,開始了祂受難的旅程。
聖週五,也就是救主受難日,是整個聖週中最為莊嚴而痛苦的一天。這一天,耶穌被審判、受鞭打、頭戴荊棘冠冕,最終背負沉重的十字架,走向各各他山,被釘在十字架上死亡。教會在這天通常不舉行聖餐禮,以象徵基督的缺席。許多地方會舉行苦路十四站的儀式,信徒們跟隨耶穌最後的路程,在每一站默想祂所承受的痛苦。十字架成為這一天的中心象徵,信徒們親吻或觸摸十字架,表達對基督犧牲的感恩與敬仰。
聖週六是靜默與等待的時刻,耶穌的身體安息在墳墓中,門徒們陷入哀痛與迷茫。教堂在這一天通常保持簡樸與靜默,象徵著基督的離去。然而,隨著夜幕降臨,信徒們舉行復活前夕的主復活大守夜,點燃新的聖火與復活節蠟燭,讀誦救贖歷史的經文,並在黑暗中等待光明,象徵著從死亡進入生命的轉變。
終於來到救主復活日,也就是復活節。這是基督信仰中最喜樂、最重要的節日。耶穌戰勝死亡,從墳墓中復活,向世人宣告生命與希望的勝利。教堂充滿鮮花與喜樂的音樂,信徒們高呼「基督復活了!」,並以「祂確實復活了!」彼此問候。復活節的禮拜中,宣讀耶穌復活的福音,唱頌充滿喜樂的詩歌,並舉行聖餐禮,與基督的復活生命聯合在一起。
聖週期間使用的各種象徵物也具有豐富的意涵。棕枝象徵著勝利與歡迎,十字架是基督犧牲的標記,聖餐的餅和酒則提醒信徒基督的身體為他們擘開、寶血為他們傾流。這些象徵深深植根於每一個禮儀與紀念行動中,引導信徒不僅在外在行動上,更在內心深處與基督的愛和救贖連結。
從神學角度看,聖週強調三個主軸:救贖、犧牲與盼望。耶穌基督以祂無罪的生命作為代價,為人類的罪而死,完成了上帝對人類的救贖計劃。祂在十字架上的犧牲,彰顯了無條件的愛與極致的順服。而祂的復活則帶來了永生的盼望,宣告死亡不再是終結,而是進入新生命的門戶。聖週提醒信徒們,信仰的道路不是逃避苦難,而是穿越苦難,最終進入勝利的生命。
世界各地的基督徒以各種方式紀念聖週。例如:耶路撒冷的信徒們手持棕枝,重走耶穌的進城路線;西班牙的城市中,隆重的聖週遊行展示著雕刻精美的宗教像;菲律賓有些信徒甚至以極端方式模擬受難,深切體會基督所受的苦;而東正教國家,如希臘與俄羅斯,則有著獨特的聖油禮與復活節午夜遊行。每一種方式,都展現出信徒對基督救恩的深情回應,並將普世教會的信仰串聯在一起。
從早期教會簡單的逾越節慶典,到今日世界各地豐富而多樣的聖週禮儀,聖週的慶祝方式隨著歷史演變,但核心精神始終未變。無論是莊嚴肅穆的受難日,還是充滿喜樂的復活節,聖週都深深提醒著每一位信徒:我們的信仰建立在基督的受難與復活之上,並且在這份犧牲與愛中,我們找到永恆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