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4.28–30 台灣聖公會春季牧師退修會| 聖愛山莊

🕊️主題:禮儀之日常

📅時間:2025年4月28日至30日

📍地點:台中聖愛山莊

👥與會者:牧長與配偶、傳道、神學生、各堂推派司禱員

🎤主講者:林振偉法政牧師(香港聖公會香港島教區聖保羅堂,教省禮儀專責委員會委員,普世聖公宗禮儀諮議會執委)

第一節|聖經中的禮儀

林牧師從十字架的雙重意義談起——「受苦的基督」與「榮耀的基督」,指出耶穌的受難實為君王登基的高峰。

他引用《約翰福音》12:20-33,以及詩篇22與47,解釋耶穌的死與復活不僅是歷史事件,更是禮儀性的展演。

🔍 禮儀與詩篇的連結:

• 詩篇22:從痛苦的呼喊到對萬國的頌讚,是登基禮儀的雙重結構(受辱與榮耀)

• 詩篇47:頌讚上帝為大君王,象徵基督的被舉起

• 詩篇15:進堂禮的模式,表達「誰能站在聖山?」

📖 《路加福音》4:16-22 展示耶穌在拿撒勒會堂的行動也根植於禮儀——指定的日子、地點、讀經與回應。

第二節|公禱書禮儀知多少?

🕯️公禱書(Book of Common Prayer, BCP)的歷史與架構,從1549到1979年美國版本,呈現英國聖公會與普世聖公宗的禮儀變遷。

📖 重點整理:

• 公禱書結構設計為信仰的日常導引

• 儀注(Rubrics)非僅為形式,而是帶有神學意義的指引

• 16世紀Thomas Cranmer大主教用禮文糾正信徒對聖洗禮的誤解

🔍 討論引言:「We shape our buildings; thereafter they shape us.」——同理,禮儀也形塑我們的靈命生活。

第三節|祝文/禱文——從「知」到「行」

🛐 教會是祈禱的群體,祝文是公禱書禮儀的靈魂,其結構包含:

1. 稱呼(address):對象是上帝,呈現出祂的屬性

2. 認知(acknowledgement):認識上帝的行動與性情

3. 祈求(petition):集中請求一件事

4. 渴求(aspiration):我們希望如何因這祈求而被改變

5. 托辭(conclusion):「藉賴主耶穌基督而求」

🌿 祝文實例:

• 主復活日祝文第一式與第二式的比較,揭示「恩典神學」如何對抗異端

• Cranmer特別強調:「主特施恩典,在我們心中存放善念」

📖 延伸閱讀:《羅馬書》6:4、《歌羅西書》1:18——洗禮是「從死裡復活」的象徵。

第四節|哀慟有時,跳舞有時:禮儀節期

🗓️ 禮儀年不只是安排節日,更是形塑生命的節奏:

• 將臨至顯現期:道成肉身的基督

• 大齋至復活期:救贖的基督

• 聖靈降臨期:活出基督的教導

📖 時間概念:

• Chronos:記錄時間的流逝

• Kairos:上帝介入的關鍵時刻

🕯️ 將臨期的四主日象徵:

1. 牛與驢——警醒

2. 東方博士——悔改

3. 牧羊人——喜樂

4. 馬利亞與約瑟——應允與降臨

第五節|始與終:崇拜中的召聚與差遣

🛐 崇拜的「開始」與「結束」其實是「差遣」與「再次召聚」的循環。

📜 Missa 一詞來自拉丁文「差遣」,如同慕道者需在聖道禮儀後離場,而信徒則被差遣進入世界。

📖 馬可福音6章的模式:

• 差遣門徒兩兩出去 → 回來與主同在 → 五餅二魚的神蹟(即聖餐象徵)

🙏 差遣禮與感恩文:「主啊,現在求祢差遣我們平安奔走世程……」

第六節|做禮儀、做好禮儀(一)

🎭 禮儀不只是「念」出來的,而是「演」出來的。

🔍 核心觀念:

• 水(聖洗)是中心象徵,洗禮池位置傳遞神學意義

• 餅與酒(聖餐)是信徒的奉獻與領受

• 聖言(讀經講道)是上帝對群體的宣告

第七節|做禮儀、做好禮儀(二)

🌟 禮儀的驚喜藏在微小處,例如一個擁抱、一句「願主與你們同在」、一個親吻(猶大的吻也曾是初期教會的「平安禮」)

📖 教會歷史與實踐:

• 為何光榮五十天中要站立祈禱?

• 為何大齋期不唱〈榮歸主頌〉?

• 為何〈信經〉只在主日或聖日出現?

🌱 重點:「會眾」不是觀眾,而是參與禮儀、進入神聖故事的群體。

🙌 在這三天的退修會中,我們學習的不只是禮儀知識,更是信仰的更新。請讓我們將生活成為敬拜,讓敬拜融入生活,一起繼續走在「禮儀之日常」的路上──每一天、每一舉動,都是對上主的回應。


感謝王彥軒牧師提供照片、文字處: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DWEbQyR3/